浅二度烧伤休克与体液渗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关,体液渗出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时间和量的因素致液体大量渗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包括循环血量丢失和血液浓缩,其他因素有神经内分泌因素及代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易引发浅二度烧伤休克,不同年龄人群因自身特点对各因素影响的耐受和适应不同。
一、体液渗出因素
1.烧伤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浅二度烧伤时,烧伤区域的皮肤组织受到损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烧伤后的炎症反应会促使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如组胺等,进一步加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的血浆等液体成分大量渗出到组织间隙中。例如,研究表明,在浅二度烧伤后数小时内,局部组织间隙的液体含量会明显增多,这些渗出的液体成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合理的调节,就可能影响循环血量。对于儿童来说,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烧伤后体液渗出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导致循环血量的变化;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对体液渗出导致循环血量改变的耐受能力也较差。
2.渗出的时间和量
浅二度烧伤后,体液渗出在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回吸收。一般来说,浅二度烧伤面积越大,体液渗出的量越多。比如,成人浅二度烧伤面积超过10%时,就可能因为大量体液渗出而影响循环系统的稳定。不同年龄人群对体液渗出的耐受不同,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相同面积的烧伤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体液渗出过多导致休克;老年患者由于皮肤的屏障功能和机体的调节功能减退,即使烧伤面积不大,也可能因为体液渗出不能得到良好的代偿而发生休克。
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1.循环血量的丢失
由于烧伤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等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使得血管内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液体维持着机体的循环稳定,当大量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后,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有效地充盈血管,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烧伤后体液渗出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更容易引发休克;而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血管的弹性等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对烧伤后体液渗出导致的循环血量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休克。
2.血液浓缩
随着体液的大量渗出,血管内的水分丢失,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浓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进一步影响组织的灌注。例如,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使得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血液量相对较少,血液浓缩对其循环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烧伤后血液浓缩会加重这种改变,增加休克发生的风险。
三、其他相关因素
1.神经内分泌因素
烧伤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强烈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导致小血管痉挛。虽然短期内小血管痉挛可能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但长期的小血管痉挛会影响组织的灌注。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会被激活,导致水钠潴留,但这种代偿机制如果不能与体液渗出导致的循环血量减少相平衡,也可能导致休克的发生。对于女性患者,在某些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等,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状态可能有所不同,烧伤后这种神经内分泌的失衡可能会更加明显;而对于有精神压力较大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其神经内分泌系统本身可能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烧伤后更容易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增加休克发生的可能性。
2.代谢因素
浅二度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升高,蛋白质分解加速,糖代谢紊乱等。高代谢状态需要机体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和良好的循环来维持,但由于烧伤导致的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灌注不足,不能满足高代谢状态下机体的能量需求和代谢产物的清除,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增加休克发生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的基础代谢率不同,儿童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在烧伤后高代谢状态下更容易出现能量供应和循环的失衡;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较低,但由于机体储备功能下降,也难以很好地适应烧伤后的高代谢状态,从而增加休克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