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熬夜与猝死相关,熬夜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有影响,会通过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等机制引发猝死,有基础疾病人群、年轻人、老年人熬夜猝死风险不同,可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关注身体信号等措施预防熬夜导致猝死。
一、熬夜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长期熬夜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比作息规律者高[1]。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需要更用力地工作来泵血,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这些心血管疾病都可能是引发猝死的潜在因素。例如,一些长期熬夜的年轻人群,可能会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提示心肌缺血等情况,若不及时调整作息,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增加猝死风险。
2.神经系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同时,长期熬夜还可能引发神经衰弱等问题,使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而且,神经系统的紊乱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生。比如,一些经常熬夜的人在夜间可能会出现心悸等症状,这往往与神经系统调节失常有关,而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诱发猝死。
二、经常熬夜导致猝死的机制
1.心律失常的诱发:熬夜引起的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会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稳定性。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而熬夜会使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其中,心室颤动是导致猝死的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当心室发生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会在短时间内导致重要器官缺血缺氧,若不能及时救治,就会引发猝死。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在猝死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熬夜后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有关。
2.冠状动脉痉挛:熬夜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痉挛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使心肌缺血缺氧。如果冠状动脉痉挛持续不缓解,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而大面积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熬夜后出现胸痛等症状的患者,经检查发现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猝死。
三、不同人群熬夜猝死的风险差异
1.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经常熬夜会大大增加猝死风险。因为他们的心脏等器官已经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熬夜引起的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等因素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例如,一位本身就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长期熬夜可能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导致猝死。对于这类人群,必须严格避免熬夜,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猝死风险。
2.年轻人:虽然年轻人身体相对较为强壮,但长期熬夜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年轻人经常熬夜可能会出现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同时也可能引发上述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年轻人往往对熬夜的危害认识不足,更容易忽视作息的重要性。比如一些长期熬夜玩游戏、加班的年轻群体,看似身体没有立即出现严重不适,但其实身体已经在逐渐积累损伤,长期下去猝死风险会逐渐增加。
3.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本身已经衰退,经常熬夜会进一步加重器官的负担。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熬夜引起的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问题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例如,老年人在熬夜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突发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从而引发猝死。所以老年人更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四、预防熬夜导致猝死的措施
1.调整作息时间:尽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让生物钟保持稳定。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即使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偶尔熬夜,也应在后续尽快补充睡眠,以减少熬夜对身体的累积损害。
2.改善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例如,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拉上遮光窗帘等,为良好的睡眠创造条件。
3.关注身体信号:当出现头晕、心悸、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意识到可能与熬夜有关,尽快调整作息并休息。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注:上述提到的[1]为泛指的科学研究文献,实际应替换为具体准确的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