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是细菌毒素引发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由金黄葡萄球菌等产生的毒素致全身过度炎症反应,有不同易感人群,起病急骤,有全身症状、皮肤表现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对症,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原,它可产生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等毒素;某些A组链球菌也可能参与发病,其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等可引发类似病理过程。细菌在局部感染部位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过度的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大量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易感人群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易感性有差异。例如,使用卫生棉条的年轻女性相对更易患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可能与棉条造成阴道局部环境改变,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繁殖并产生毒素有关;有皮肤创伤、手术创口等局部感染灶的人群,细菌更容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中毒性休克;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细菌毒素的耐受和清除能力较弱,也更易发生中毒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伴有寒战,这是机体对毒素刺激的一种反应。还可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是由于毒素影响胃肠道功能所致。
皮肤表现: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为弥漫性红斑,类似猩红热样皮疹,在发病1-2天后出现,随后可能有脱屑现象,手掌和足底的脱屑较为明显,这是中毒性休克的典型皮肤改变之一。
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低血压,严重时导致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发展为休克难治状态,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肾脏: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等,这是因为毒素导致肾脏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肾小管损伤。
肝脏: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转氨酶升高等,提示肝脏细胞受到毒素损伤,代谢功能受到影响。
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与毒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有上述典型的全身症状、皮肤表现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清中可检测到相应的细菌毒素标志物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似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例如,要与猩红热鉴别,猩红热的皮疹特点、病原体等与中毒性休克不同;还要与其他感染性休克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导致的休克相鉴别,通过病原学检查、临床表现细节等进行区分。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及时控制细菌感染是治疗中毒性休克的关键,以减少毒素的产生和释放。
支持对症治疗
循环支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器官功能支持:对于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给予保肝等支持治疗;若有呼吸功能障碍,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生中毒性休克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儿童对液体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多器官功能损害。
女性:使用卫生棉条的女性要注意正确使用卫生棉条的方法,避免长时间使用卫生棉条,尤其是在睡眠时,同时要保持外阴清洁,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中毒性休克的表现,要及时就医,因为年轻女性是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高发人群之一。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多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衰退,发生中毒性休克时,各器官储备功能差,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谨慎选择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发生中毒性休克时,高血糖可能加重机体代谢紊乱,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要加强免疫支持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以提高机体对中毒性休克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