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臂丛神经损伤会引发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反射、肌肉萎缩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多方面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肩部、肘部及手部运动异常且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感觉功能障碍包括浅感觉(痛、温、触觉改变)和深感觉(位置、运动觉异常);反射异常有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和深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等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致肢体周径变细且不同年龄速度程度不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温度、颜色改变。
一、运动功能障碍
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方面会有明显表现。首先是肩部运动受限,若为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肩部外展、上举功能常受影响,这是因为臂丛神经上干主要支配肩部的相关肌肉,损伤后导致这些肌肉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来完成肩部的外展和上举动作;其次是肘部运动异常,下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时,患儿肘部的屈伸等运动可能出现障碍,下干主要与肘部相关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关;另外,手部的精细运动也会受影响,整个上肢的肌肉力量可能减弱,导致患儿无法完成如抓握、持物等精细动作,这是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了从神经到肌肉的信号传导,使得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产生力量来完成相应运动。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程度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幼儿期儿童本身运动能力发展尚不完善,臂丛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更易被察觉且影响其日常的翻身、坐立等基本活动;而较大儿童可能会因损伤导致无法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如球类运动等。
二、感觉功能障碍
1.浅感觉障碍:患儿受伤侧肢体的浅感觉会出现异常,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的改变。痛觉方面,患儿可能对受伤侧肢体的疼痛刺激感觉减退或消失,比如用棉棒轻触受伤侧皮肤时,患儿反应不灵敏;温度觉也会有相应变化,对冷热刺激的感知不如正常侧敏锐;触觉同样会受影响,对于物体的质地、触感等的感知能力下降。不同性别儿童在感觉功能障碍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儿童对感觉障碍的感受和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若儿童平时活动较多,臂丛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障碍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中的自我保护产生影响,比如更容易受伤而不自知。
2.深感觉障碍:深感觉中的位置觉、运动觉等也会受到影响。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受伤侧肢体的位置,比如不能正确判断手是处于弯曲还是伸直状态;运动觉方面,不能很好地感知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力度等,这会严重影响患儿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会影响其正常的肢体活动学习和发展,如爬行、行走等动作的完成会受到阻碍。
三、反射异常
1.浅反射改变:受伤侧肢体的浅反射会出现异常,比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可能减弱或消失。以腹壁反射为例,正常儿童腹壁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腹壁肌肉收缩,而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受伤侧的腹壁反射可能减弱,这是因为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相关反射弧的功能异常。不同年龄儿童的浅反射本身就有一定的发育特点,臂丛神经损伤后这种异常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比如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浅反射本来就相对较弱,臂丛神经损伤后可能会使这种弱的状态更突出。
2.深反射改变:深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等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情况,若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了支配相关肌肉的神经,那么对应的深反射就会受到影响。对于较大儿童来说,深反射的改变会影响其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的评估,而对于幼儿,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进程,如影响其抬头、坐立等大运动的发展。
四、肌肉萎缩
随着臂丛神经损伤时间的推移,受伤侧肢体的肌肉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一般在损伤后数周开始出现,初期可能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加重。肌肉萎缩首先表现为肢体的周径变细,比如上臂、前臂或手部的周径较正常侧减小。不同年龄儿童肌肉萎缩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肌肉萎缩可能相对更易被发现且发展相对较快,因为其肌肉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神经损伤后失去神经支配会导致肌肉萎缩加速;而较大儿童肌肉已经相对发育成熟,萎缩速度可能相对较慢,但最终肌肉功能丧失会更严重地影响其生活自理和运动能力。
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受伤侧肢体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如皮肤温度改变,可能较正常侧温度低,皮肤颜色也可能有变化,比如发白或发绀等。这是因为臂丛神经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肢体的血管舒缩和皮肤营养等功能。对于儿童来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正常状态,低龄儿童由于对自身身体状况感知较弱,可能不会主动表达不适,但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肢体皮肤温度、颜色等变化来发现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