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发病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及后天炎症、外伤、肿瘤等,分为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可通过体格检查、透光试验、超声检查诊断,婴儿型部分可观察,成人型分保守和手术治疗,婴幼儿要密切观察,成年人依病因不同注意相应事项
一、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是常见原因。在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伴随睾丸下降的鞘状突应该闭合,如果闭合不全,腹腔内的液体就会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鞘膜腔,从而形成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男婴发生鞘膜积液的概率相对较高,与胎儿时期的发育生理特点有关。
2.后天性因素:
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分泌、吸收功能失衡。例如,细菌感染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多,而鞘膜的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使得液体在鞘膜腔内积聚形成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炎症时可能出现,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但男性由于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相对更易受炎症影响。
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能导致鞘膜腔内出血,血液积聚也会形成鞘膜积液。外伤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比如从事剧烈运动、意外碰撞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阴囊外伤,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男性相对更常见于有此类生活方式或职业暴露的人群。
肿瘤:某些阴囊内的肿瘤可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导致鞘膜积液。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等,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罹患相关肿瘤,但肿瘤导致的鞘膜积液相对较为少见。
二、分类及表现
1.睾丸鞘膜积液:
典型表现为阴囊内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肿块多呈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样感,无压痛,触不到睾丸和附睾。婴儿型的睾丸鞘膜积液有时可伴有腹股沟疝等情况,对于婴幼儿,家长可能发现阴囊逐渐肿大,但无明显疼痛等不适。
2.精索鞘膜积液:
肿块位于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呈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光滑,能自由活动,透光试验阳性。一般体积较小,与睾丸鞘膜积液可区分开来。
3.交通性鞘膜积液:
肿块的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肿块可逐渐缩小或消失。这是因为鞘状突未完全闭合,腹腔内液体可与鞘膜腔液体相通,体位改变时压力变化导致液体流动,从而使肿块大小改变。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实质性肿块还是囊性肿块,交通性鞘膜积液可通过体位改变时肿块的变化来辅助诊断。
2.透光试验:用手电筒照射阴囊,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呈阳性,即光线可透过肿块,而睾丸肿瘤等实质性肿块透光试验呈阴性。但需要注意,婴儿的鞘膜积液有时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确定积液的量、部位等,还能帮助鉴别鞘膜积液与睾丸肿瘤等其他阴囊内病变,是诊断鞘膜积液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对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能较为准确地获取鞘膜积液的相关信息。
四、治疗原则
1.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婴儿的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有可能逐渐闭合,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可先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如果超过1岁仍未自行吸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成人型鞘膜积液:
保守治疗:对于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但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监测积液的变化情况。如果积液量有增多趋势或出现明显症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鞘膜积液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鞘膜翻转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并翻转,重建鞘膜腔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适用于积液量多、症状明显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成人患者,手术风险等需要综合评估,一般来说,手术相对安全,但也存在一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相对较低。对于女性,如果发生鞘膜积液,治疗原则与男性类似,但相对较为少见,治疗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阴囊的情况,如发现阴囊逐渐肿大等异常,要及时就医。在观察等待期间,要注意避免婴儿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影响鞘状突闭合的几率,加重鞘膜积液的情况。同时,要保持婴儿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
2.成年人:如果是因炎症导致的鞘膜积液,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的炎症性疾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抗炎等治疗。对于因外伤导致的鞘膜积液,要注意休息,避免再次受伤,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复查和后续治疗。如果是因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的鞘膜积液,要积极配合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同时关注鞘膜积液对身体的影响,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