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能增加猝死风险,其机制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致交感神经兴奋、激素分泌改变、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等)和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影响胰岛素分泌与作用、打乱皮质醇节律等);不同人群中失眠与猝死相关性有特点,老年人群因基础疾病等影响猝死风险更显著,中青年人群长期失眠也埋下隐患,有基础病史人群失眠会显著增加猝死风险;可通过改善睡眠的非药物干预(调整睡眠卫生习惯、心理调节)和针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来降低失眠相关猝死风险
一、失眠可能增加猝死风险的机制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失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得体内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研究表明,这些激素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失眠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正常睡眠人群平均升高5-10mmHg,长期的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做功增加,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失眠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增加。睡眠过程中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而失眠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引发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当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时,会迅速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中断,引发猝死。
2.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
失眠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长期胰岛素抵抗可引发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猝死的常见诱因。例如,有研究显示,长期失眠人群中患代谢综合征的比例比正常睡眠人群高出约30%。
失眠还会影响皮质醇的节律分泌。正常情况下,皮质醇在清晨达到高峰,夜晚降低。而失眠患者皮质醇的节律可能被打乱,长期异常的皮质醇水平会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时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影响心脏供血,增加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人群中失眠与猝死的相关性及特点
1.老年人群
老年人本身多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失眠对老年人群猝死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失眠引起的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情况更容易诱发心脏骤停等严重事件。据统计,65岁以上有失眠问题的人群,其猝死发生率比无失眠的老年人高出约2倍。同时,老年人的代谢功能也相对较弱,失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对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进一步增加了猝死风险。
2.中青年人群
中青年人群中,一些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导致失眠的情况较为常见。虽然基础疾病相对较少,但长期失眠同样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长期失眠的中青年可能出现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虽然还未达到明显的疾病状态,但已经埋下了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如果中青年人群长期处于失眠状态且不加以干预,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逐渐发展为心血管疾病,进而增加猝死风险。不过,相对老年人而言,中青年人群如果能及时改善睡眠,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逆转。
3.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人群,失眠会显著增加猝死风险。以冠心病患者为例,失眠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进而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导致猝死。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失眠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使病情不稳定,增加猝死发生的可能性。
三、降低失眠相关猝死风险的措施
1.改善睡眠的非药物干预
睡眠卫生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作息差异。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心理调节:对于因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人群,可以采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每天进行几次深呼吸,每次深呼吸时缓慢吸气,让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10-15次,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还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每天冥想15-20分钟,集中注意力在当下,排除杂念,改善睡眠质量。
2.针对基础疾病的管理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血压<130/80mm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冠心病患者要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稳定病情,同时积极改善睡眠,减少失眠对病情的不良影响。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并且通过改善睡眠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猝死风险。
总之,失眠与猝死存在一定的关联,不同人群中这种关联的表现和程度有所不同,通过采取改善睡眠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积极管理基础疾病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眠相关的猝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