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机制包括冠心病相关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年龄上中老年人更易发病,性别上中年后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均增加风险;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包括肺栓塞(发病机制是栓子堵塞肺动脉致肺循环障碍等,危险因素有年龄大、长期卧床等)、神经系统相关猝死(脑出血因血肿压迫脑组织致脑疝引发猝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动脉瘤破裂等致脑功能受损引发猝死)、电解质紊乱相关猝死(高钾血症影响心肌电生理活动致心脏停搏,低钾血症致心律失常)。
一、心脏性猝死
1.病因机制
冠心病相关: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可导致心电不稳定,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例如,大量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约有一半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心肌细胞受损,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一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也可导致猝死。如长Q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患者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引发心脏性猝死。这种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青少年时期可能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心律失常。短QT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患者心室肌复极时间缩短,同样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年龄: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心脏性猝死,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发生退变,心肌细胞的储备功能下降。而年轻人中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导致的猝死比例相对较高,比如长QT综合征等疾病可在较年轻的人群中发病,且可能因运动等因素诱发。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在中年以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往往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易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
3.生活方式影响
吸烟:吸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影响心率和心律,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
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心肌损伤,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还会引发心律失常。长期大量饮酒者容易出现酒精性心肌病,进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此外,饮酒后情绪激动等情况也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概率。
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体重增加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例如,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
二、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
1.肺栓塞相关
发病机制: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栓子常见的有血栓,也可能是脂肪、空气、羊水等。当肺栓塞发生时,会导致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右心负荷加重,严重时可引起右心衰竭,同时还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引发心脏骤停等猝死情况。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等因素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肺栓塞,随着年龄增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风险增加。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由于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此外,肥胖、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也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会改变体内的凝血机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神经系统相关猝死
脑出血:当大量脑出血发生时,血肿会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引起脑疝形成。脑疝会影响脑干的功能,而脑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当脑干功能受影响时,可导致心跳骤停、呼吸停止,从而引发猝死。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会刺激脑膜及血管,引起强烈的头痛、呕吐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并发症。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导致脑功能严重受损,影响心血管中枢的功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进而导致猝死。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3.电解质紊乱相关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过高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搏。常见的原因包括肾功能不全导致钾排泄减少、大量输入含钾溶液、严重创伤等。例如,肾功能衰竭患者如果不控制钾的摄入,容易出现高钾血症,临床上曾有因高钾血症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的病例报道。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长期禁食、频繁呕吐、腹泻等情况容易引起低钾血症。如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由于消化液大量丢失,若没有及时补充钾元素,就可能出现低钾血症,进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