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后可出现长期疼痛尤其负重时加剧、骨折复位不佳致跟骨畸形愈合影响足部力线、关节面不平整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长时间固定致跟腱挛缩影响背屈、长期制动等致足部僵硬活动度下降、患肢活动少致肌肉萎缩且儿童影响发育老年人恢复慢需相应康复干预。
一、疼痛
跟骨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的炎症反应未完全消退、创伤性关节炎形成或骨折复位不良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疼痛,尤其在负重行走时疼痛加剧。例如,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刺激周围神经,引发慢性疼痛[1]。
二、跟骨畸形愈合
骨折复位固定不佳可导致跟骨畸形愈合,表现为跟骨增宽、高度丢失等,进而影响足部力线,使患者步态异常,长期可加重足部其他关节的负担[2]。
三、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关节炎症反应持续存在[3]。
四、跟腱挛缩
跟骨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可能使跟腱缩短、弹性下降,导致跟腱挛缩,影响踝关节的背屈功能,表现为行走时足跟不能完全着地等情况[4]。
五、足部僵硬
骨折后长期制动或康复不当,可引起踝关节、距下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纤维化,导致足部僵硬,活动度明显下降,影响足部的正常运动功能[5]。
六、肌肉萎缩
跟骨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可导致小腿及足部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减弱,进一步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儿童患者若发生跟骨骨折,还可能影响足部正常发育,需格外重视早期康复干预以避免肌肉萎缩对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6];老年人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