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发病机制是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受雌激素缺乏、年龄增长等因素影响,早期常无症状,进展后有骨痛、身高变矮等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是危险因素,靠骨密度测定诊断,老年人群需防跌倒并补钙和维生素D,绝经后女性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基础疾病患者需控制原发病以降低风险。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量涵盖骨矿物质与骨基质,当骨密度(BMD)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密度峰值2.5个标准差及以上时,提示骨量低下。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所致。雌激素缺乏(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年龄增长、遗传因素、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会影响骨代谢平衡,进而引发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随病情发展会导致身高变矮、驼背;严重时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
四、危险因素
年龄: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老年人群更易患病。
性别: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低钙及维生素D摄入等,均会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病史: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者,骨质疏松风险升高。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需注意防跌倒,同时应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维持骨健康。
绝经后女性: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相关健康管理措施,但避免自行滥用不恰当药物。
基础疾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者应规范治疗以减少对骨代谢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