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浸润肺腺癌是肺腺癌早期亚型,肿瘤细胞浸润间质等,最大径≤0.5厘米;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职业暴露)、病史(肺部慢性疾病)相关;多数无症状,体检CT可发现,确诊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手术预后好,需综合评估特殊人群制定方案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细胞发生变异等情况的风险可能增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会导致肺部细胞的DNA损伤等一系列变化,增加患微浸润肺腺癌的概率;长期接触工业废气、粉尘等职业暴露因素,也会使肺部受到不良刺激,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方面: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使肺部的微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增加微浸润肺腺癌的发病几率。
临床表现
多数微浸润肺腺癌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仅通过症状来确诊微浸润肺腺癌。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重要的筛查手段,可发现肺部的可疑结节等病变,通过观察结节的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例如,微浸润肺腺癌在CT上可能表现为一些具有特定影像学特征的结节。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是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等特征来明确是否为微浸润肺腺癌以及进行准确的病理分型等。
治疗
一旦确诊为微浸润肺腺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大多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因为处于早期阶段,肿瘤细胞浸润范围有限,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等方面的影响,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