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初潮后1-2年发病,经前12小时始痛,第1日剧烈,痉挛性下腹痛可放射,伴恶心等,与前列腺素增高有关;继发性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女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痛渐加重,伴原发病症状,发生机制与盆腔病变致子宫收缩异常等有关,青春期原发性常见,生育后继发性发生率增加,长期熬夜等可加重,有妇科疾病史者继发风险高,原发性需经期保暖等,继发性需治原发病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这种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升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女性,常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开始后一段时间出现,且逐渐加重。除了有与原发性痛经类似的下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出现性交痛、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腺肌病患者除了痛经外,还可能有经量增多、子宫增大等表现。其发生机制是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子宫收缩异常或盆腔充血等引起疼痛。
从年龄因素来看,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原发性痛经相对常见;生育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及生育情况变化,继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性别方面,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中。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寒冷刺激(如经期着凉)等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有既往妇科疾病史的女性,如曾有盆腔炎病史等,发生继发性痛经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痛经患者,尤其是原发性痛经者,要注意经期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而对于继发性痛经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来缓解痛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