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大便性状改变,如出现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排便次数增多,小于6个月婴儿可每天十余次,大婴儿及幼儿也增多;伴随呕吐,轮状病毒感染常先吐后泻;部分因感染伴发热,体温有不同程度;有腹痛表现,婴儿靠哭闹提示;重度腹泻易脱水,分轻、中、重度,脱水进展快需及时处理。
排便次数增多:正常小儿排便次数相对固定,腹泻时排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加。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能每天排便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于6个月的婴儿及幼儿排便次数也会较平日增多,可从每天几次增加到十余次甚至更多。年龄较小的婴儿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伴随症状
呕吐:小儿腹泻时常伴有呕吐症状,多为胃内容物,呕吐次数可多可少。如果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较松弛,呕吐症状可能更突出。
发热:部分小儿腹泻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可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特点有所不同,如细菌性痢疾可能出现较高热,而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相对较轻。对于小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不一定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需密切观察。
腹痛:小儿可能表现出哭闹不安、拒按腹部等表现。如果是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能哭闹一阵后缓解,再反复发作;如果是肠道炎症导致的腹痛,哭闹可能相对持续。年龄较小的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腹痛,主要通过哭闹等表现来提示,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腹痛情况。
脱水表现:重度腹泻时小儿容易出现脱水症状,根据脱水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尿量稍减少、眼窝轻度凹陷、口唇稍干燥等;中度脱水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凹陷较明显、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则可出现无尿、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四肢冰凉等表现。小儿尤其是婴儿脱水进展相对较快,需要及时识别并处理,因为脱水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理功能,如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危及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