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常见腰背部疼痛可沿脊柱扩散且仰卧坐位减轻、直立久立久坐等加剧、夜间清晨加重,严重时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变形及椎体等部位骨折,老年人骨代谢负平衡更易出现症状且恢复差,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降骨量丢失快需关注,长期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生活方式会增加风险,保持适量运动和充足钙摄入很重要。
一、疼痛
骨质疏松常见疼痛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可加重。此疼痛与骨转换增快、骨吸收增加等因素相关,骨吸收部位的破骨细胞活动释放化学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
二、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脊柱变形的重要原因,多个椎体压缩骨折会使脊柱缩短、驼背畸形,严重者胸廓畸形,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这与椎体骨量丢失、强度下降后易发生骨折有关。
三、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受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咳嗽或打喷嚏时可能发生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跌倒等原因导致,骨折后会严重影响患者行动能力,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腕部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所致。骨折的发生是由于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无法承受正常应力而发生断裂。
四、不同人群相关特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骨量丢失加速,更易出现上述疼痛、脊柱变形及骨折等症状,且由于机体功能衰退,骨折后恢复能力较差,需要特别注意防跌倒等措施以降低骨折风险。
(二)女性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骨吸收加速,骨量丢失加快,绝经后5-10年内骨量丢失速度较快,因此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相关症状出现的风险增高,需关注骨密度监测,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生活方式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进而加重症状。例如,缺乏运动使骨得不到足够应力刺激,骨量维持能力下降;钙摄入不足无法满足骨代谢需求,导致骨量丢失加快,使疼痛等症状更易出现。因此,保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钙摄入对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症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