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由结缔组织退变引发含胶冻状黏液的囊性肿物,病因有慢性劳损及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好发于关节附近部位,表现为局部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伴相应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挤压、穿刺抽液)和手术,儿童需避免过度活动并及时就医,孕期需谨慎选治疗方案,老年人应避免加重关节劳损及时就诊。
一、定义
腱鞘囊肿是一种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由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引发,表现为局部出现内含胶冻状黏液的囊性突起。
二、病因
1.慢性劳损:长期过度使用关节,如频繁进行手部屈伸、腕部重复活动等,可使腱鞘内滑液增多,逐渐形成囊肿。例如,长期从事打字、手工劳作等工作的人群,患腱鞘囊肿风险相对较高。
2.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或局部组织代谢变化,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进而导致腱鞘囊肿形成。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常见于手腕背侧、足背、踝关节前方等关节附近部位。
2.症状表现:局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一般质地较硬,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感患处酸胀不适,若囊肿压迫周围神经等结构,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麻木等症状。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局部肿块,依据肿块的位置、质地等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挤压法:通过外力挤压使囊肿破裂,让黏液自行吸收,但存在较高复发风险。
穿刺抽液:用注射器抽出囊液后,可注入药物辅助治疗,不过也有复发可能。
2.手术治疗:适用于反复发作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腱鞘囊肿,手术可完整切除囊肿,但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及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关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避免过度使用相关关节,如频繁抓握、攀爬等活动,若发现腱鞘囊肿,应及时就医评估,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处理方式。
孕期女性:患腱鞘囊肿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方法,如病情允许可先观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手段。
老年人:应避免加重关节劳损的活动,如长时间负重、过度屈伸关节等,若出现腱鞘囊肿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