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分为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阶段。癌前病变是肺部上皮细胞出现异常病理改变但不足诊断为浸润性肺腺癌的阶段,有吸烟史人群可能更早出现;原位癌是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的阶段,年龄大、长期吸烟人群风险高,及时干预预后好;浸润癌阶段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患者有相关症状,有肺癌家族史等人群风险可能增加,治疗需综合多种手段。
一、癌前病变阶段
肺腺癌的癌前病变阶段,通常是指肺部上皮细胞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病理改变,但还不足以诊断为浸润性肺腺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细胞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等情况,例如气道上皮的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这是一种相对较早的病变形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细胞相比有一定差异,但还没有突破基底膜等结构发生浸润。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一些基因的初步异常改变,如某些抑癌基因的部分失活等,但还没有发展到引发明显临床症状的程度。对于有吸烟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这个阶段可能会更早出现,需要密切监测。
二、原位癌阶段
肺腺癌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的阶段。此时癌细胞的形态相对单一,但已经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特征。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一些边界相对清楚的结节等改变。从病理特征来说,原位癌的癌细胞没有浸润周围组织的能力。在分子水平上,可能有进一步的基因改变,比如一些驱动基因的初步突变等情况开始出现。对于年龄较大、长期吸烟的人群,原位癌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这个阶段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合适的干预,预后通常较好。
三、浸润癌阶段
当肺腺癌发展到浸润癌阶段时,癌细胞已经突破了基底膜,开始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此时肿瘤具有了侵袭和转移的潜能。在病理上可以看到癌细胞浸润到间质等周围组织中。从临床角度来说,患者可能开始出现一些相关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等。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往往有较为明显的基因改变,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等常见的驱动基因改变,这些改变对于靶向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等情况的人群,浸润癌阶段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该阶段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肿瘤分期、基因状态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