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致食管黏膜炎症等病变,发病机制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有餐后1小时左右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的烧心及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流动的反流,非典型有胸痛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抬高床头等)和药物治疗(用抑酸剂),儿童需注意喂养方式,孕妇要避免诱发反流食物等,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
返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食管黏膜出现炎症、糜烂乃至溃疡的炎症性病变。
二、发病机制
主要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食管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相关。当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时,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黏膜,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三、症状表现
(一)典型症状
1.烧心:为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的烧灼感,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2.反流:表现为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二)非典型症状
可出现胸痛,疼痛类似心绞痛;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咽喉不适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病变情况,是诊断返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的程度。
(二)食管24小时pH监测
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了解食管受胃酸反流的时间,有助于判断有无病理性反流。
五、治疗原则
(一)生活方式调整
1.抬高床头,可减少夜间反流;2.避免睡前进食,防止卧位时反流加重;3.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因其可降低LES压力;4.肥胖者需减重,减轻腹内压对食管的影响。
(二)药物治疗
常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返流性食管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等有关,需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进食后避免立即平卧,以减少反流发生风险。
(二)孕妇
孕期因激素变化等因素易发生返流性食管炎,应避免食用易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等,睡眠时可适当垫高上半身,减轻夜间反流对食管的刺激。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食管动力等药物时需权衡利弊,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要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度活动等,以维持食管正常的抗反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