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食管炎病因诱因包括机体免疫受损如长期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儿童因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衰退及基础病易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中低热严重可高热伴食管炎相关表现如吞咽痛等女性特殊时期易发病,诊断靠内镜观察黏膜病变取活检及真菌学涂片培养,治疗用抗真菌药物并考虑整体状况,非药物加强营养,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用药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诱因
真菌食管炎引发发热通常是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趁机增殖侵袭食管黏膜;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免疫系统被抑制,易受真菌感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及黏膜损伤使食管局部防御能力下降,易发生真菌性感染并出现发热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若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易发病;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衰退,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更易受真菌侵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二、临床表现特点
真菌食管炎患者出现发热时,体温多呈中低热范围(37.5~38.5℃左右),但感染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同时伴有食管炎相关表现,如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或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若出现免疫波动,也可能增加真菌食管炎发病风险及发热的可能性。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通过食管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有白色伪膜或溃疡等病变,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2.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涂片和真菌培养,涂片可直接镜检发现真菌形态,培养能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为选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进行内镜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以减少不适,老年人可能因食管蠕动功能减弱等因素影响检查操作及结果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等)。治疗时需考虑患者整体状况,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在抗真菌治疗同时需评估并调整免疫抑制相关治疗方案。非药物干预方面,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应谨慎选择抗真菌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需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妊娠期女性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需权衡胎儿风险与疾病治疗需求,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