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感染(机体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因骨骺板附近血流缓慢易致血源性骨髓炎常见)和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外界细菌直接侵入或手术污染致细菌定植),易感因素有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骨量减少防御能力降低)、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及儿童因自身免疫力不完善等易患骨髓炎)。
一、感染途径
(一)血源性感染
机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引发骨髓炎。例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感染病灶中的细菌,可经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儿童由于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定植,从而增加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儿童长骨生长活跃阶段,此机制更为常见。
(二)创伤性感染
1.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若骨折端污染严重或清创不彻底,细菌极易在骨组织内繁殖,引发骨髓炎。比如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开放性胫骨骨折,伤口被泥土、异物污染后,细菌入侵骨组织的概率大幅增加。
2.手术污染:骨外科手术过程中,若手术区域消毒不严格、术中操作污染骨组织,可直接导致术后骨髓炎的发生。例如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创口接触假体等异物,增加了细菌定植的机会。
二、易感因素
(一)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菌功能受损,同时微血管病变导致骨组织血供减少,骨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使得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感染后不易控制,病情易迁延不愈。
2.骨质疏松:老年人骨质疏松时,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血液循环相对较差,骨组织对细菌的防御能力降低,同时骨折愈合能力减弱,若发生轻微创伤或存在潜在感染灶,更易引发骨髓炎。
(二)免疫功能状态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其免疫监视和防御功能被抑制,细菌易在骨组织内滋生,从而增加骨髓炎的发病几率。
2.儿童群体: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供丰富,皮肤黏膜屏障相对薄弱,若存在皮肤破损、龋齿等情况,细菌容易侵入并定植于骨组织,加之儿童自身免疫力尚不完善,对细菌的抵御能力较弱,因此儿童是骨髓炎的易感人群之一,尤其是长骨部位的骨髓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