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发,有前驱、皮肤及神经痛等症状,主要依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老年人、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人初次感染该病毒后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并沿神经纤维移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单侧分布的成簇水疱及神经痛。
二、病因
1.病毒激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在体内,当人体由于衰老、疾病(如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导致免疫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复制并沿神经纤维移动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
三、症状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可有灼热或神经痛,持续1~3天,也可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肤表现:患处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可为钝痛、跳痛、刀割痛等,疼痛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剧,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存在神经痛,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如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水疱伴神经痛。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水疱基底部刮片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病毒分离培养等)、血清学检查(检测VZV抗体等)。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需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用药,可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同时可辅助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神经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患带状疱疹后病情相对较重,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更高,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
2.儿童:儿童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多表现为水痘,若为成人复发感染则为带状疱疹。儿童患者需注意隔离,避免搔抓水疱以防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带状疱疹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恢复较慢,需加强免疫力提升相关措施,并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