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便失禁是女性分娩后出现无法自主控制粪便排出、腹压增加时漏便的状况,原因包括盆底解剖因素及分娩中盆底肌肉撕裂、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失控或腹压增时漏便,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有盆底肌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女性需避免过早重体力劳动、尽早康复训练、关注心理,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且循序渐进。
一、定义
产后大便失禁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无法自主控制粪便排出的状况,表现为不能随意控制排气、排便,可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用力等)时出现漏便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解剖因素
女性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构成盆膈,起到支撑盆腔脏器的作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筋膜及相关神经受损,尤其是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等结构的撕裂或损伤,会直接影响对粪便的控制功能。
(二)分娩损伤
1.盆底肌肉撕裂:阴道分娩时,若胎儿过大、产程过长或助产操作不当,易造成盆底肌肉不同程度的撕裂,进而影响肛门括约肌对粪便的约束能力。
2.神经损伤:分娩过程中对阴部神经、盆神经等的牵拉、压迫,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神经支配,引发大便失禁。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无法自主控制粪便排出,轻者可能仅在腹压增加时出现少量漏便,重者则可能完全不能控制排气、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伴随心理压力增大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分娩过程,包括分娩方式、产程时长、是否有难产及助产史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肛门指检,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完整性等;同时观察会阴部有无损伤痕迹。
(三)辅助检查
如肛门测压,可测定肛门括约肌的压力变化,评估其功能状态;还可能结合排粪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盆底结构及功能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盆底肌训练:指导产妇进行凯格尔运动,通过有意识地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一般建议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的规律训练。
2.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生物反馈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转化为可感知的信号(如声音、图像等),帮助产妇正确掌握盆底肌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产后女性)
产后女性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以防加重盆底肌肉损伤。产后应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同时,需关注心理状态,家人应给予理解与支持,帮助产妇缓解因大便失禁带来的心理压力。若出现产后大便失禁情况,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且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