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因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病因有随年龄增长成骨细胞功能减退破骨细胞活性亢进致骨吸收超形成的骨代谢失衡,及老年人胃肠道吸收钙能力下降、户外活动少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利用的钙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临床表现为腰背痛等疼痛、椎体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驼背、常见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轻微外力可引发的骨折,诊断靠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且T值≤-2.5,预防与应对包括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食物及维生素D、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少咖啡碳酸饮料、注意家居环境安全防范跌倒、已患者定期监测骨密度并遵指南药物干预等。
一、定义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的全身性骨病,其特征为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二、病因机制
(一)骨代谢失衡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成骨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亢进,使得骨吸收速率超过骨形成速率,进而导致骨量丢失。
(二)钙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
老年人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且户外活动减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的有效利用,进一步加剧骨量丢失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
多表现为腰背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缓解,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二)身高变矮、驼背
椎体因骨质疏松易发生压缩性骨折,累计多个椎体后可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畸形。
(三)骨折
为常见并发症,好发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如咳嗽、翻身、滑倒等。
四、诊断方法
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通过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来评估骨量情况,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五、预防与应对
(一)饮食调整
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同时补充足够维生素D,可通过适度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
(二)适度运动
鼓励老年人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增强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
(三)避免不良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摄入,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量丢失风险。
(四)防范跌倒
老年人需注意家居环境安全,如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等,以降低跌倒发生概率,因跌倒易诱发骨折。
(五)定期监测
已患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遵循临床指南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以改善骨健康、降低骨折风险。特别关注老年人特殊情况,如行动不便者需加强照护,确保其生活环境安全,最大程度减少骨质疏松相关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