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丢失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营养因素,雌激素、雄激素缺乏等激素水平因素,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疾病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因素影响。
一、骨量丢失相关因素
1.钙摄入不足: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人体每日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钙来维持骨代谢平衡。如果长期钙摄入不足,例如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取量过少,就会导致骨组织中的钙流失增加,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求大,若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若不注意补充,也易出现钙缺乏。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骨骼的形成、维护也有重要作用。体内维生素D不足时,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降低,即使摄入了足够的钙,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来维持骨骼健康。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老年人户外活动较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一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Crohn病患者对维生素D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
二、激素水平变化因素
1.雌激素缺乏:对于女性来说,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抑制骨吸收。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会使骨吸收加速,骨量丢失加快,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育龄期女性如果因疾病等原因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降低,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2.雄激素缺乏: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雄激素对维持骨量也有一定作用,雄激素缺乏会影响骨代谢平衡,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长期缺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会使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刺激,骨量逐渐丢失。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等,由于缺乏运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时期缺乏运动也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骨量储备不足,增加成年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2.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量丢失。过量饮酒会干扰钙的代谢,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引发骨质疏松。
四、疾病与药物因素
1.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糖尿病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炎症反应会影响骨代谢;慢性肾病患者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活化障碍,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骨细胞的功能,影响骨的形成和修复。
2.药物作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导致钙吸收障碍,进而引发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