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个体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自主控制能力致不自主排便的症状,病因有神经系统病变、肛门直肠结构异常、盆底肌损伤、肠道疾病,分类为感觉性和运动性,症状表现为无法自主控排气排便且可能伴肛周皮肤问题,评估方法有病史采集、直肠指检、肛门直肠测压、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群需预防便秘等,孕产妇要保护盆底肌及产后干预,脊髓损伤患者需定期评估护理防肛周问题。
一、定义
大便失禁又称肛门失禁,是指个体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自主控制能力,出现不自主排便的症状。
二、病因
(一)神经系统病变
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影响神经对排便反射的调控,导致排便控制障碍。
(二)肛门直肠结构异常
先天性肛门畸形、直肠脱垂、直肠肿瘤等病变,会破坏肛门直肠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发大便失禁。
(三)盆底肌损伤
分娩过程中的产伤、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等,可损伤盆底肌及肛门括约肌,使其控便能力下降。
(四)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因频繁腹泻或肠道运动异常,易导致大便失禁。
三、分类
(一)感觉性大便失禁
因直肠感觉神经受损,无法感知直肠内粪便充盈的排便信号,致不能及时控制排便。
(二)运动性大便失禁
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功能障碍,如括约肌张力降低或松弛,引发不自主排便。
四、症状表现
无法自主控制排气、排便,可出现睡眠中不自觉排便,或有排便冲动时不能及时到达厕所而排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肛周皮肤刺激、湿疹等问题。
五、评估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排便异常的发生时间、频率、诱因(如饮食、疾病等)及伴随症状。
(二)直肠指检
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直肠黏膜情况等。
(三)肛门直肠测压
检查括约肌的压力变化,了解其控便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如排便造影,观察肠道结构及排便时的功能状态。
六、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病变、肠道疾病等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肠道炎症、治疗脊髓损伤等。
(二)康复训练
1.盆底肌训练: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力量,每日可进行多次,每次持续收缩盆底肌数秒后放松,反复练习。
2.生物反馈治疗:利用仪器帮助患者感知盆底肌活动,引导其正确控制肌肉,改善控便能力。
(三)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情况,可考虑肛门括约肌成形术等手术方式,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群
因神经系统与盆底肌功能退化,易发生大便失禁。需注意预防便秘,避免长时间蹲厕,以防加重盆底肌负担;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二)孕产妇
分娩过程中注意保护盆底肌,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降低产后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产后若出现排便异常,应尽早进行评估与干预。
(三)脊髓损伤患者
需定期评估排便功能,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防止大便失禁引发肛周皮肤破溃、感染等问题,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