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是睡眠或睡醒后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的常见颈部疾病,发病与肌肉、关节因素相关,有特定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等人群,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处理,还可通过选择合适枕头、保持良好睡姿、避免颈部过度疲劳来预防。
一、发病机制
1.肌肉因素:睡眠中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非正常体位,使局部肌肉紧张、缺血,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产生疼痛和活动受限。例如,枕头过高会使颈部前屈过度,导致颈后部肌肉被牵拉,长时间后易出现肌肉劳损和疼痛。
2.关节因素:颈部关节在不当睡姿下可能发生微小错位,刺激周围神经组织,引起疼痛并限制颈部活动。比如睡姿偏向一侧,可能使颈椎小关节发生轻度错动,影响颈部正常活动。
二、临床表现
1.颈部疼痛:疼痛可局限于颈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轻微,有的则较为剧烈,且在颈部活动时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转头、低头、抬头等动作都可能使疼痛明显加剧。
2.活动受限:颈部向各个方向的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患者难以自如地转动头部、屈伸颈部等。比如想向某一侧转头时,会发现转动困难,颈部肌肉有明显的牵拉感。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落枕,但青壮年相对更为常见,这与青壮年颈部活动度较大,且生活中颈部姿势变化较多有关。儿童若睡眠姿势不良也可能出现落枕,但相对较少见。
2.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发生落枕的概率大致相当。
3.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经常使用电子设备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的人群,以及睡眠时习惯使用高枕、低枕或睡姿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落枕。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人,颈部肌肉本就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睡眠时姿势不当,就易引发落枕。
4.病史方面:有颈部既往损伤史、颈椎病等颈部疾病史的人群,发生落枕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类人群颈部组织的稳定性和柔韧性较差,更容易在不当因素影响下出现颈部不适。
四、处理与预防
1.非药物干预:
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热敷能够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避免烫伤皮肤。
按摩:轻轻按摩颈部疼痛肌肉,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按摩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但对于有颈部严重疾病的人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避免加重病情。
适当活动颈部: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缓慢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的活动。比如缓慢地左右转动头部,每次转动幅度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2.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应适中,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且枕头宽度应能支撑颈部,使颈部在睡眠时保持自然生理曲度。
保持良好睡姿:尽量保持仰卧位或侧卧位时颈部处于中立位,避免俯卧位睡眠,因为俯卧位会使颈部过度扭转,增加落枕风险。
避免颈部过度疲劳: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进行颈部活动,做一些颈部伸展运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例如,每工作1-2小时,做5-10分钟的颈部旋转、屈伸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