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多种常见症状。疼痛是常见症状,以腰背痛为主,中老年多见,女性绝经后更明显,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风险;严重者脊柱变形,身高变矮,老年人及长期未控患者易出现;骨折常见,轻微外力可致,女性绝经后风险高,不良生活方式及有骨折病史者风险增加;还有呼吸功能下降等其他症状,儿童骨质疏松少见但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1.疼痛:
疼痛表现:疼痛是骨质疏松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年龄与性别影响: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较快,疼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例如,一项针对50岁以上女性的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腰背痛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加重椎体的压力,从而引发疼痛。
2.脊柱变形:
变形情况: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出现脊柱变形,身高变矮。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脊柱变形的主要原因,椎体前方主要由松质骨构成,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因骨质疏松而被压缩,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尤其是老年人,脊柱变形的发生率较高。有研究表明,70岁以上老年人脊柱变形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病史影响:有长期骨质疏松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脊柱变形的可能性更大。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导致长期慢性炎症,会影响骨骼代谢,增加骨质疏松及脊柱变形的风险。
3.骨折:
骨折特点: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捡东西等动作都可能导致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则多见于老年人跌倒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性别差异: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于男性,尤其是髋部骨折。这是因为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导致骨量丢失加速,骨骼强度降低。
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缺乏日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折风险;有过骨折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也会显著升高,因为骨折会进一步破坏骨骼的结构和强度,同时骨折后的制动等因素也会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
4.其他症状: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病程较长且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
儿童骨质疏松症状:儿童骨质疏松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则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疼痛、易骨折等。例如,一些患有遗传性骨病或长期营养不良(如维生素D缺乏等)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骨质疏松会严重影响其骨骼的正常发育,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