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因胰酶被激活发生自身消化致水肿等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高脂血症及其他,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等,轻症预后较好重症病死率高,儿童、老年人、妊娠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因胰酶被激活后发生自身消化,出现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病情轻重不一,轻症可经保守治疗恢复,重症则预后较差。
二、病因
1.胆石症:胆道结石梗阻胆管,胆汁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为我国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
2.大量饮酒:乙醇刺激胰腺分泌,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诱发胰腺炎。
3.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胰毛细血管内脂质栓塞,胰酶代谢异常等引发胰腺炎。
4.其他:如胰管梗阻、创伤、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等也可成为诱因。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左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进食后加重。
2.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胆汁。
3.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为重症胰腺炎可出现高热,提示感染等情况。
4.体征:轻症者腹部体征较轻,与主诉腹痛程度不相符;重症者可有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等,部分患者可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呈蓝棕色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但特异性较高。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等;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显示胰腺水肿、坏死等程度,区分轻症与重症胰腺炎。
五、治疗
1.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休克。
2.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
3.抗感染:若存在感染证据,需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等。
4.重症治疗:重症胰腺炎需密切监护,可能涉及血液净化、手术等治疗措施(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六、预后
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可在1-2周内恢复;重症胰腺炎病死率较高,且可遗留胰腺功能不全等问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与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护理时需严格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因儿童脏器功能发育不全,治疗中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胰腺等的药物,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胰腺炎时病情易复杂,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用药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预防。
3.妊娠期:妊娠期急性胰腺炎需权衡母胎安全,治疗时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及治疗方式,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因妊娠本身可能影响胰腺功能,且治疗措施需谨慎实施以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