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于青少年期,月经初潮后开始,有特定发生机制,具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需依病史等并鉴别继发性痛经,治疗有一般和药物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生机制
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合成并释放大量前列腺素(主要是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Fα能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前列腺素E则可使子宫收缩加强或引起子宫肌挛缩。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子宫内压力增高,压迫子宫肌层内的血管,导致子宫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痛经。
精神神经因素:部分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对月经缺乏正确认识,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子宫收缩,加重痛经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未婚未育女性中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生育后,部分女性痛经可缓解或消失。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风险;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的女性,身体营养状况差,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等,易引发痛经;长期吸烟的女性,烟草中的成分可能影响血管收缩等,与痛经发生可能有关联。
病史相关:家族中有痛经史的女性,发生原发性痛经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目前具体遗传机制尚不明确。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包括月经初潮时间、痛经发生时间、疼痛性质、程度、伴随症状等,同时结合妇科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痛经相鉴别,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在盆腔检查时发现触痛性结节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硬等。通过盆腔超声、腹腔镜等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排除继发性痛经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痛经。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帮助青春期女性正确认识月经生理现象,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等,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疼痛时可采用腹部热敷,改善子宫血液循环,减轻痉挛性疼痛。
药物治疗: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子宫收缩和痉挛,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同时,要正确引导其对待月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避免因不良生活习惯加重痛经。
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原发性痛经一般不影响受孕,但如果痛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能间接对受孕产生一定影响,应积极治疗痛经后再考虑受孕。怀孕后,随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部分女性痛经可能会缓解。
有家族痛经史的女性:这类女性应更加关注自身月经周期和痛经情况,在月经前期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一旦出现痛经加重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