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骨刺相关病症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及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中康复锻炼可依不同人群进行,通过锻炼增强腰部稳定性缓解症状;物理治疗依年龄等选择合适方式,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有相应原理及效果。药物治疗要依病史等选药,非甾体抗炎药有抗炎止痛作用但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需综合年龄、病史等因素,有严重神经压迫经非手术无效且身体耐受可考虑,常见骨刺切除术可解除压迫但有风险。
一、非药物治疗
1.康复锻炼
针对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对于年轻人且日常活动量较大的人群,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腰部负担,同时锻炼腰背肌力量。对于中老年人群,可选择散步,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速度以自我感觉微微出汗但不气喘为宜,也可进行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如站立位双手叉腰,左右旋转腰部,每次10-15次,每天3-4组,能增强腰部灵活性,缓解骨刺引起的不适。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起身活动腰部,避免久坐导致腰部肌肉劳损加重骨刺相关症状。
作用机制:通过锻炼腰背肌等相关肌肉,增强腰部的稳定性,减轻椎体间的压力,从而缓解因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疼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康复锻炼的患者,腰部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未进行锻炼的患者。
2.物理治疗
不同年龄人群的选择: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一般不建议采用有辐射的物理治疗方法,可选择热敷等相对温和的方式,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成年人可根据情况选择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控制,避免烫伤,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对温度感知不敏感。
具体方式及原理:热敷是利用热传导原理,使腰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局部营养代谢,缓解肌肉痉挛。红外线照射则是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深入组织内部,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接受红外线照射治疗的患者,在疼痛缓解方面的有效率可达70%以上。
二、药物治疗
1.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病史等因素: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药物,可选择对胃肠道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等。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避免使用经肝肾功能代谢负担过重的药物。
药物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的作用,能缓解骨刺引起的腰部疼痛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综合年龄、病史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如果患者腰部骨刺导致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如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且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同时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但心肺功能等基本良好,无严重的心肺疾病等禁忌证,且腰部骨刺压迫神经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手术。
手术方式及原理: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骨刺切除术等,通过切除增生的骨刺,解除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