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是严重胸部急症,由肺大疱破裂、外伤等致气体持续单向入胸膜腔使压力超大气压,患侧肺被压缩、纵隔移位影响心肺功能,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胸部X线、CT可诊断,需紧急排气减压、胸腔闭式引流,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张力性气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胸部急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体持续单向进入胸膜腔,使得胸膜腔压力持续升高,超过大气压的一种状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多由肺大疱破裂、外伤(如胸部穿透伤等)等引起。肺大疱破裂时,气体可单向进入胸膜腔,即吸气时气体经破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内气体逐渐积聚;胸部外伤造成的支气管或肺组织裂伤形成活瓣样结构,也会使气体不断进入胸膜腔。
发病机制:随着胸膜腔内气体的不断积聚,压力逐渐升高,患侧肺被严重压缩,纵隔向健侧移位,从而影响心肺功能。健侧肺也会因纵隔移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进而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这是因为患侧肺被压缩,有效通气面积减少,且纵隔移位影响了健侧肺的通气功能。严重时患者可端坐呼吸,烦躁不安。
胸痛:患侧胸部会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随呼吸或咳嗽而加重。
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由于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体征
胸廓体征: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气管体征:气管向健侧移位。
叩诊体征:患侧胸部叩诊呈高度鼓音。
听诊体征:患侧呼吸音消失。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患侧肺明显萎缩,纵隔向健侧移位,胸膜腔大量积气,有时可见少量胸腔积液。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以及胸膜腔积气的程度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张力性气胸诊断更有价值,可发现肺大疱等病变部位。
五、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立即排气减压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可采用粗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穿刺排气,以迅速降低胸膜腔内压力,缓解症状。
进一步治疗:在紧急排气后,通常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持续引流出来,促使肺复张。对于由肺大疱破裂引起的张力性气胸,在病情稳定后,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肺大疱切除术等,以防止气胸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张力性气胸时,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引流装置,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由于儿童的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气胸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耐受性较差,所以一旦怀疑儿童有张力性气胸,应尽快进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张力性气胸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状况以及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情况以及患者对引流的耐受程度,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张力性气胸时,治疗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权衡气胸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紧急排气等处理措施是必要的,但在用药等方面需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