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的引起因素包括运动相关因素和解剖及生理因素。运动相关因素有过度使用(运动项目特点、技术动作不当)、运动装备不合适;解剖及生理因素有跟腱自身结构特点(血液供应相对较差、跟腱止点结构)、个体生理差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
一、运动相关因素
1.过度使用
运动项目特点:对于经常进行跑跳类运动的人群,如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等,跟腱需要频繁地承受拉伸、收缩等力量。在跑跳过程中,跟腱要不断地发力来推动身体前进或完成跳跃动作,长期的过度使用会使跟腱承受过多的应力。例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频繁地急停、起跳,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就容易引发跟腱炎。一般来说,每周运动频率过高、单次运动时间过长或者运动强度突然增加,都可能导致跟腱过度使用。
技术动作不当:运动时技术动作不正确也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生风险。比如跑步时落地姿势不正确,脚后跟先着地或者落地重心偏移等,会使跟腱所受的应力分布不均,局部应力集中,进而损伤跟腱。以跑步为例,正确的跑步姿势应该是前脚掌先着地并迅速过渡到全脚掌,而如果是脚后跟先着地,跟腱在落地瞬间会受到较大的张力,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跟腱炎。
2.运动装备不合适
鞋子问题:穿着不合适的运动鞋进行运动,会影响跟腱的正常受力。如果运动鞋的缓冲性能差、鞋底过硬或者鞋码不合适等,都会改变跟腱在运动中的受力情况。例如,缓冲性能差的鞋子无法有效地吸收运动时地面传来的冲击力,这些冲击力会更多地传递到跟腱,导致跟腱承受过大的压力;鞋码不合适,如鞋子过紧会限制跟腱的正常活动,过松则无法提供良好的支撑,都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生几率。
二、解剖及生理因素
1.跟腱自身结构特点
血液供应相对较差:跟腱的血液供应不如身体其他一些部位丰富,这使得跟腱在受损后修复相对较为缓慢。当跟腱受到损伤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营养物质和修复所需的细胞等输送相对困难,从而影响了跟腱的自我修复能力,容易导致炎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进而引发跟腱炎。
跟腱止点结构:跟腱止点处的结构特点也与跟腱炎的发生有关。跟腱止点是跟腱与跟骨相连的部位,此处的纤维排列等结构使得其承受应力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应力超过其承受范围时,就容易发生损伤,引发跟腱炎。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跟腱止点处的组织可能会发生退变,弹性降低,更容易受到损伤。
2.个体生理差异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生跟腱炎的风险有所不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参与度较高,但跟腱等组织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跟腱炎;而中老年人由于跟腱等组织发生退变,弹性和强度下降,也容易患上跟腱炎。比如,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跟腱的胶原蛋白含量减少,弹性减弱,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就更容易损伤。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由于运动量通常相对较大,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运动的男性,发生跟腱炎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如果运动方式不当或者运动量过大,同样会面临跟腱炎的风险。例如,女性运动员如果训练强度突然增加或者技术动作不正确,也容易引发跟腱炎。
既往病史:有过跟腱相关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跟腱炎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曾经有过跟腱轻度拉伤但未完全恢复的人,跟腱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再次运动时更容易引发跟腱炎。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跟腱的状态,如痛风患者,尿酸结晶可能沉积在跟腱部位,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跟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