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虚的症状及调理
心脾虚常见症状有心血不足致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及脾虚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肢体浮肿,调理可饮食食健脾养心之物避生冷油腻辛辣,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舒畅心情,中医可选用中药、艾灸、推拿,特殊人群儿童重非药物干预、老人运动强度适度饮食软烂、女性经期注意、有基础病者协同调理并告知病史。
一、心脾虚的常见症状
1.心血不足相关表现:患者常出现心悸怔忡,因心主血脉,心血虚则心失所养,表现为自觉心中跳动不安,频率或快或慢且难以自主控制;面色萎黄,这是因为心主血脉,血不荣面则面色失于滋养而呈现萎黄之色;失眠多梦,心主神志,心血虚则神不守舍,导致睡眠不安,多梦纷纭;头晕目眩,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则出现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
2.脾虚相关表现:食欲不振,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减弱,导致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现不想进食或进食量少的情况;腹胀便溏,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则腹胀,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与糟粕相混则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分滋养机体,故患者感觉精神疲倦,肢体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肢体浮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溢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尤以眼睑、下肢等部位较为明显。
二、心脾虚的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适宜食用具有健脾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米有健脾和胃、补虚损的功效,可煮粥食用;红枣,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食用或煮粥煲汤;桂圆,桂圆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可炖汤或煮粥;山药,山药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可蒸煮后食用或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油腻食物加重脾胃运化负担,辛辣食物易耗伤阴血,不利于心脾虚的调理。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充足有助于心血的化生和脾气的健运;适度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和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心脾之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心脾功能,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3.中医调理:可在中医师辨证论治下选用中药调理,如归脾汤,归脾汤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也可进行中医理疗,如艾灸,可选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心俞、脾俞能调理心脾脏腑功能,足三里为健脾要穴,艾灸这些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健脾养心的作用;推拿按摩,专业的推拿师可通过按揉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起到调和心脾气血的作用,但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自行盲目操作导致损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心脾虚者:脏腑娇嫩,调理注重非药物干预,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且健脾养心的食物(如山药粥等),保证充足且规律睡眠,避免过度玩耍消耗正气,运动选择温和户外活动。
老年人心脾虚者:生活方式调整适度,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运动时长频率,饮食注重食物软烂易消化、营养均衡,关注情绪变化,及时心理疏导。
女性心脾虚者: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注重情绪调节与饮食营养补充,避免经期失血加重症状,可适当增加红枣、桂圆等养血食物摄入。
有基础病史的心脾虚患者:在原有疾病治疗基础上协同调理,饮食遵循基础病饮食要求,中医调理时告知中医师基础病史,避免调理方法与基础病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