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女性,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病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等。痛经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可放射,有痉挛性等疼痛性质,伴月经异常等伴随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常见且影响学习生活,育龄期女性继发性痛经中相关疾病常见且可能影响受孕,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需警惕盆腔器质性病变
一、痛经的类型
(一)原发性痛经
1.定义: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
2.好发人群: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常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3.发病机制: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升高是主要原因,它们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导致子宫缺血、缺氧,从而出现痛经症状,这种情况在有月经初潮不久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与青春期女性体内前列腺素代谢特点相关。
(二)继发性痛经
1.定义: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2.常见病因及相关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可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多在生育年龄女性中发病,疼痛多呈进行性加重,可累及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等部位。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常见于经产妇,多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
盆腔慢性炎症:盆腔内的炎症刺激会导致盆腔组织充血、粘连等,在月经期间会加重局部的充血状态,从而引发痛经,这类患者多有盆腔炎症病史,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白带异常等表现。
二、痛经的表现
(一)症状表现
1.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原发性痛经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继发性痛经的疼痛多起始于月经来潮前数天,月经开始时及经期疼痛逐渐加重。
2.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疼痛,也可表现为胀痛、坠痛等,程度不一,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有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剧烈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继发性痛经患者因原发病不同,疼痛表现也有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除了痛经外,可能还会出现性交痛等表现。
3.伴随症状:除了疼痛外,还可能伴有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不同类型的痛经伴随症状有所不同。原发性痛经一般对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影响相对较小;而继发性痛经可能因原发病的不同导致月经异常表现更明显,如子宫腺肌病患者多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情况。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疼痛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出现,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可能对痛经的耐受程度相对有限,疼痛可能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需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2.育龄期女性:继发性痛经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较为常见,此阶段女性可能正处于生育或备孕阶段,痛经可能会影响受孕,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育龄期女性生活节奏相对较快,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对痛经产生一定影响,需注意调节生活方式。
3.围绝经期女性:如果出现痛经,需要警惕是否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等情况,因为围绝经期是一些妇科疾病的高发阶段,此阶段女性要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出现异常痛经表现时应及时就诊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