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与食管癌关联密切,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有致癌性,长期饮酒量、时长及与吸烟、不良饮食习惯协同增加风险,不同人群如男女性、不同年龄、有基础病史人群风险不同,男性风险相对高,青少年应杜绝饮酒,中年人定期检查,老年人限制饮酒,有基础病史人群应戒酒或禁酒并遵医嘱。
一、酒精本身的致癌作用机制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明确的致癌性。乙醛可以与DNA结合形成加合物,影响DNA的正常复制、修复等过程,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增加患癌风险。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者体内乙醛的蓄积会持续损伤食管黏膜细胞。例如,有研究通过对长期饮酒人群的食管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与不饮酒人群相比,饮酒者食管上皮细胞中存在更多的基因突变位点,这些突变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饮酒导致食管癌的相关因素
1.饮酒量与饮酒时长
一般来说,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一定量时,患食管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每日酒精摄入量大于60克,且饮酒时长超过10年的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比不饮酒人群高很多。这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会持续刺激食管黏膜,使食管黏膜反复遭受损伤-修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概率大大提高。
不同的酒精饮品对食管癌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只要长期大量饮用,都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饮用高度白酒的人群,其食管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饮用低度酒或不饮酒人群。
2.饮酒与其他致癌因素的协同作用
饮酒与吸烟的协同致癌作用较为明显。吸烟时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类物质等,会损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而饮酒会进一步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吸烟产生的致癌物质更容易进入食管组织并发挥致癌作用。研究发现,既吸烟又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是单纯吸烟或单纯饮酒人群的数倍。
同时,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与饮酒共同作用增加食管癌风险。例如,长期食用过烫、过辣、腌制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再加上长期饮酒,食管黏膜长期处于刺激环境中,细胞的稳定性进一步被破坏,食管癌的发生几率大幅上升。
三、不同人群需注意的风险及建议
1.男性与女性的差异
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大,且社会交往中饮酒场景更多,所以男性患食管癌的风险相对女性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可以忽视饮酒对食管癌的影响,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面临较高的食管癌风险。对于男性饮酒者,应严格控制饮酒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女性饮酒者也应尽量减少饮酒频率和饮酒量。
2.不同年龄人群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受到社交饮酒等因素影响而过量饮酒,他们的食管黏膜相对较为娇嫩,长期饮酒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可能在年轻时就开始积累,随着年龄增长,患食管癌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加。青少年阶段应坚决杜绝饮酒,因为此时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酒精对食管等器官的损害更为严重;中年人如果有长期饮酒习惯,应定期进行食管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饮酒后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损伤,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饮酒或严格限制饮酒量。
3.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的人群,饮酒会加重胃部黏膜的损伤,同时也会影响食管黏膜的状态,因为胃部与食管相连,胃部的炎症等病变可能会通过反流等情况进一步刺激食管黏膜,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应绝对戒酒,并积极治疗基础胃部疾病;对于有食管本身轻度病变(如食管上皮内瘤变等)的人群,饮酒会极大地加速病变向食管癌发展的进程,必须严格禁酒,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定期监测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