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有多种症状,疼痛多在膝关节间隙,活动时加剧,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肿胀因损伤后关节出血渗出,数小时内出现,有弥漫性肿胀等表现;弹响是半月板移位卡压致摩擦碰撞,交锁是活动中突然卡住,不同人群表现不同;长期损伤致股四头肌等肌肉萎缩,2-3周左右出现,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膝关节屈伸等活动受限,急性期更明显,不同年龄段及女性不同时期受限程度有别。
部位与程度:多发生在膝关节间隙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急性损伤时疼痛往往较为剧烈,患者可能会因疼痛而难以继续活动膝关节。例如,运动中突然发生半月板损伤时,可感觉到膝关节部位有撕裂样疼痛。不同年龄人群感受疼痛的敏感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对疼痛的定位相对更准确,而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等情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较大的人群,其膝关节周围组织适应性较强,可能在半月板损伤早期疼痛症状相对不典型,但随着损伤进展疼痛会逐渐明显。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疼痛可能会被原有病情掩盖或加重原有疼痛表现。
与活动的关系:在膝关节屈伸、扭转等活动时疼痛会加剧。比如屈膝状态下小腿固定然后大腿内旋或外旋,会诱发半月板损伤部位的疼痛。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膝关节结构特点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在相同活动下可能更容易出现疼痛症状的加重。生活方式中久坐后突然起身活动膝关节时,也可能引发疼痛。
肿胀
发生机制: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会出现出血、渗出等情况,导致关节肿胀。一般在损伤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因人而异。青少年患者新陈代谢较快,肿胀消退相对可能会比老年人稍快一些,但如果损伤严重,肿胀也会较为明显。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凝血机制等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可能会影响肿胀的消退过程。长期服用某些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会更明显且消退较慢。
表现形式:膝关节会出现弥漫性肿胀,皮肤温度可能会稍有升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膝关节周围组织饱满,髌骨上极和下极的凹陷可能会变浅或消失。
弹响和交锁
弹响:膝关节活动时会出现弹响,可为单声弹响或多声弹响。弹响产生是由于损伤的半月板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发生移位、卡压等情况,导致半月板与膝关节其他结构发生摩擦或碰撞。老年人由于膝关节软骨退变等因素,可能会使弹响的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如果同时伴有膝关节内其他结构的病变,弹响可能会与其他病变产生的弹响混淆。
交锁: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屈伸,需要通过晃动膝关节或改变体位等才能恢复活动。交锁现象多发生在半月板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发生交锁时,由于其表述能力差,可能会表现出突然不敢活动膝关节,哭闹等情况。有膝关节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交锁时需要警惕是否有半月板再损伤等情况。
肌肉萎缩
发生过程:长期半月板损伤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肢长期得不到有效使用,会引起股四头肌等肌肉萎缩。一般在半月板损伤后2-3周左右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迹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肢体的正常发育。老年患者本身肌肉量相对较少,半月板损伤后肌肉萎缩可能会进展相对较快,进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肌肉萎缩可能会更加明显。
膝关节活动受限
屈伸受限:膝关节不能正常完全屈伸,屈伸范围较正常明显减小。在急性期由于疼痛和肿胀,活动受限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受限的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活动受限可能会相对更容易被察觉。而老年患者由于膝关节本身存在一定的退变,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可能会与原有退变叠加,使受限程度加重。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膝关节周围组织的柔韧性可能会下降,进一步加重活动受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