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且病变程度为中度的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病理表现为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一般和针对病因治疗,多数预后好但需注意定期复查等。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病因,它可通过其螺旋形结构钻入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尤其是有家族聚集性感染情况的人群更易罹患,儿童若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注意分餐等,也可能被感染进而引发该病。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过度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增加患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中青年因社交等原因饮酒较多者更易受影响,老年人若有长期饮酒史也需警惕。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吸烟的人群患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各年龄段吸烟者均受影响,且年龄越小开始吸烟,对胃黏膜的损伤累积效应越明显。
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酸分泌失调等,从而引发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不同性别人群中,女性可能因情绪相对更易波动,在面对生活工作压力时更易出现精神紧张状态,进而增加患病风险;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诱发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有基础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胃部状况。
病理表现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病变多呈弥漫性分布,中度炎症意味着炎症细胞浸润的范围和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胃黏膜浅层有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但尚未累及深层组织。
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人可较明确描述腹痛特点。
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早饱、嗳气等,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饱腹感,嗳气后感觉稍舒适,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频繁。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人会有食欲减退情况,不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无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症状轻重略有不同。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改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等,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谨慎进行,确保安全。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有尿素呼气试验等,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明确病因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检测方法选择需考虑其耐受性等,儿童多采用无创的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压力,不同年龄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儿童要在家长监督下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老年人则需更注重饮食的温和易消化等。
针对病因治疗: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采用规范的四联疗法等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专业医生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的方案,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对其相对安全的药物组合,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症状缓解,预后较好,但若不注意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可能发展为其他更严重的胃部疾病,不同年龄预后略有不同,儿童相对恢复能力较强,但需重视早期干预,老年人恢复相对缓慢些。
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胃镜等,监测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定期体检中对胃部的相关检查,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要关注胃部症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