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及食管局部因素相关。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他真菌少见;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因免疫低下发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憩室及食管动力异常等局部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白色念珠菌为主: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存在一定数量的白色念珠菌,但一般不会致病。当人体的防御功能出现异常时,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及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或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白色念珠菌就容易侵袭食管黏膜,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2.其他真菌较少见:除白色念珠菌外,还有如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其他念珠菌属真菌,以及曲霉菌、毛霉菌等也可能引起霉菌性食管炎,但相对白色念珠菌而言较为少见。这些真菌引起感染的机制与白色念珠菌类似,都是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局部微环境改变等情况下,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犯食管黏膜。
二、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相关因素
1.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微血管病变,导致食管黏膜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影响,局部抵抗力下降,使得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更容易侵袭食管,引发霉菌性食管炎。据相关研究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化疗药物可能会破坏机体的正常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害,使得患者容易受到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其中就包括霉菌性食管炎。例如,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概率显著增加。
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该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时,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大幅升高,霉菌性食管炎就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中霉菌性食管炎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为预防排斥反应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被抑制,机体对真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免疫抑制剂会干扰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能够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并侵袭食管黏膜,引发霉菌性食管炎。例如,肾移植术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风险较高。
三、食管局部因素
1.食管黏膜屏障受损
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由于胃酸和胃内容物反复反流至食管,会损伤食管黏膜。受损的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因为破损的黏膜为真菌的附着和侵入提供了便利条件。胃酸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使得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容易定植在食管黏膜上,并进一步引起炎症反应,发展为霉菌性食管炎。临床观察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反流性食管炎的人群。
食管狭窄、憩室等病变:食管狭窄患者由于食管管腔变窄,食物通过不畅,容易导致食物残渣在食管内滞留,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食管憩室患者,憩室内也容易有食物残留和细菌、真菌滋生。这些食管局部的病变改变了食管的正常生理环境,使得真菌更易在食管内定植,增加了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例如,食管中段憩室患者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食管动力异常:某些原因导致的食管动力异常,如贲门失弛缓症等,会使食管蠕动减慢,食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真菌在食管内滋生。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管蠕动减弱,食物排空延迟,这种环境为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从而增加了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