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需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饮食护理、管道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方面进行,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出血情况、合理调整体位、规范饮食、妥善护理管道、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并预防窒息、感染等并发症。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若发现生命体征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更要精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婴儿脉搏相对更快,需准确记录;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基础疾病对生命体征的影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时,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复杂。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性质、量。例如,呕血呈鲜红色多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黑便呈柏油样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同时记录患者排便的次数、量等,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观察尿布上血迹情况等。还要观察患者有无头晕、乏力等贫血相关表现,随着出血情况变化,患者贫血表现会逐渐显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症状。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对于昏迷患者,更要保持气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的角度要合适,避免压迫气道。儿童患者在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时,要注意枕头高度合适,防止颈部不适;老年患者可能有颈椎等问题,调整体位时要轻柔,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等情况。
2.休克体位:若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应将患者头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但在调整体位时要缓慢,尤其是老年患者,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发生,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体位角度,保证安全。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需禁食,让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对于小儿患者,禁食时间要根据病情判断,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禁食期间要注意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2.恢复期饮食:出血停止后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饮食要少量多餐,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恢复期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根据年龄提供合适的食物质地,如婴儿辅食添加情况等;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减退,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且要注意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刺激胃肠道。
四、管道护理(如有胃管等)
1.固定与通畅:妥善固定胃管等管道,防止脱出。保持管道通畅,定期冲洗胃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固定的牢固性,防止患儿搔抓等导致管道脱出;老年患者皮肤较松弛,固定时要更加仔细,冲洗胃管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避免损伤胃肠道黏膜。
2.观察与记录:准确记录引流液的相关情况,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例如,若引流液颜色鲜红且量较多,提示可能有再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
五、心理护理
1.安抚患者情绪: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因病情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措施等,缓解其焦虑情绪。儿童患者可能因陌生环境和疾病产生恐惧,护理人员要通过亲切的态度、适当的游戏等方式安抚;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心理负担,要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支持。
2.家属沟通: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让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家属在儿童患者的心理安抚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指导家属正确陪伴患儿;对于老年患者,家属的陪伴和理解对患者的心理恢复至关重要。
六、并发症预防护理
1.窒息预防:如前所述,头偏向一侧等措施是为了预防呕血引起的窒息,尤其是在患者意识不清时,要密切观察气道情况,一旦发现有窒息征兆,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清除口腔异物等。儿童患者发生窒息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格外关注;老年患者若有吞咽功能减退等情况,也需重点防范。
2.感染预防: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翻身时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时更换体位,保持床铺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