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疼痛、肿胀、弹响和交锁、膝关节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疼痛多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等,与活动相关;肿胀因关节腔积液,急慢损伤表现不同;弹响是半月板与结构摩擦碰撞所致,交锁是损伤半月板卡住关节;功能受限包括屈伸和行走受限,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部位与特点:多发生于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或关节线附近,疼痛性质多样,急性损伤时疼痛较为剧烈,可呈撕裂样或刺痛感,慢性损伤时疼痛相对较隐袭,常表现为隐痛、胀痛等。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感受可能因身体代偿能力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因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疼痛可能相对成人更易被耐受但仍需重视。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日常活动中膝关节使用习惯等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疼痛表现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疼痛往往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半月板损伤时疼痛可能与初次损伤有不同表现,比如既往有过轻度半月板损伤未彻底恢复者,此次损伤疼痛可能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与活动的关系:疼痛常与膝关节的活动相关,屈伸膝关节、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时疼痛可加重,静止休息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部分慢性损伤患者即使休息时也可能有隐痛。
肿胀
发生机制: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出血、渗出等导致关节腔积液,从而引起肿胀。急性损伤时肿胀出现较迅速,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明显肿胀;慢性损伤时肿胀相对较缓慢,可能逐渐加重。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身体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与成人不同,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被忽视但同样需要关注。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凝血与炎症状态可能影响肿胀的消退速度。生活方式中运动强度大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恢复可能更慢。有膝关节既往炎症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更明显且消退困难。
表现形式:膝关节周围尤其是髌上囊区域可出现肿胀,表现为膝关节明显变粗,皮肤紧绷。
弹响和交锁
弹响:膝关节活动时可出现弹响,可为单声弹响或多声弹响。产生机制是损伤的半月板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与关节软骨、滑膜等结构相互摩擦或碰撞而产生弹响。不同年龄人群弹响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半月板相对较柔软,弹响可能相对不典型。性别对弹响本身无明显影响,但不同性别的活动方式不同可能导致弹响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膝关节扭转动作的人群,弹响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有膝关节既往半月板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弹响的可能性更大且弹响特点可能与初次损伤时相似或有变化。
交锁: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屈伸,称为交锁。多因损伤的半月板卡在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交锁可反复发生,急性损伤时交锁出现较突然,慢性损伤时交锁可能相对较频繁。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等因素,交锁发生后可能恢复相对困难。女性在更年期后,关节退变风险增加,交锁发生后需要更谨慎处理。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从事需要频繁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人群,交锁发生风险更高。有膝关节退行性变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交锁发生概率增加且处理难度增大。
膝关节功能受限
屈伸活动受限:由于疼痛、肿胀、弹响交锁等因素,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小。急性损伤时,患者可能因剧烈疼痛而明显受限,难以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慢性损伤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屈伸困难,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儿童半月板损伤后,由于生长发育的因素,功能受限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行走、奔跑等活动,需要及时干预。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身体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半月板损伤后功能受限可能对其日常生活造成更大影响。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导致膝关节灵活性差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功能受限更明显。有膝关节肌肉萎缩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功能受限恢复更困难。
行走困难: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异常,由于膝关节疼痛、不稳定等原因,行走距离受限,不敢正常负重行走。不同年龄的患者,行走困难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正常用受伤腿着地行走,而采取特殊的步态。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心理因素等在行走困难时更易产生焦虑情绪。生活方式中依赖膝关节活动进行工作的人群,行走困难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更大。有膝关节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行走困难可能更严重且恢复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