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颅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控制)、脊髓病变(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致脊髓传导排便信号功能受影响)、盆底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神经等引发盆底神经功能异常)、肛门括约肌损伤(分娩会阴撕裂、肛门直肠手术、外伤等致括约肌损伤致闭合不全)、直肠脱垂(直肠壁移位影响粪便储存和控制功能)、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致功能紊乱)、直肠肿瘤(生长阻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组织神经影响排便)、腹泻相关疾病(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致肠道蠕动加快)、老年退行性变(老年人盆底肌肉等功能减退、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致排便控制能力下降)、肠道手术(结肠切除术等改变肠道结构功能增加失禁风险)、盆腔手术(子宫切除术等因接近盆底致神经肌肉损伤间接引起失禁)、导泻剂滥用(长期大量使用致肠道对排便反射敏感性降低、功能紊乱)、某些药物副作用(镇静催眠药抑制中枢对排便反射调控、抗精神病药干扰神经传导致排便失控)等因素引发。
一、神经系统因素
1.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卒中、颅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病变可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如脑卒中患者脑部神经损伤会致肛门括约肌调控失效,病情恢复中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时易持续出现大便失禁。1.2脊髓病变: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会影响脊髓传导排便信号功能,脊髓损伤患者因损伤平面以下神经传导受阻,无法正常接收大脑排便指令或控制肛门括约肌,不同脊髓损伤平面致失禁表现程度有别。1.3盆底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神经等可引发盆底神经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损害支配肛门直肠神经,致肛门括约肌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若损伤相关神经,术后大便失禁风险增加。
二、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
2.1肛门括约肌损伤:分娩会阴撕裂、肛门直肠手术(肛瘘切除术、痔切除术等)、外伤等可致肛门括约肌损伤,分娩严重会阴撕裂直接破坏括约肌结构功能致肛门闭合不全;肛门直肠手术操作不当损伤括约肌会影响其对粪便的控制能力。2.2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影响直肠对粪便的储存和控制功能,直肠脱垂患者因直肠黏膜或肠壁脱出改变正常排便解剖结构,致排便感知和控制障碍,脱垂严重时症状更明显。2.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长期炎症刺激致肠道功能紊乱、黏膜损伤,影响排便正常调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溃疡形成,破坏肠道正常吸收分泌功能,炎症刺激干扰排便反射引发大便失禁,病情活动期症状更突出。2.4直肠肿瘤:直肠肿瘤生长阻塞肠道、侵犯周围组织或影响神经功能,如直肠癌肿瘤增大压迫直肠影响粪便通过储存,侵犯周围神经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随肿瘤进展症状逐渐加重。
三、全身性疾病
3.1腹泻相关疾病:感染性腹泻(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感染性腹泻时肠道蠕动加快致粪便快速通过肠道难控制排便;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胃肠蠕动增快出现腹泻进而致大便失禁,常伴腹泻、消瘦、心悸等甲亢相关症状。3.2老年退行性变: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等盆底肌肉功能减退、直肠感觉功能下降,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肌肉萎缩致肛门括约肌张力降低、直肠对粪便感知能力减弱,排便控制能力下降易发生大便失禁,老年人群中常见且随年龄增加发生率可能升高。
四、手术因素
4.1肠道手术: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等手术改变肠道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粪便储存和排出,如结肠次全切除术后肠道消化吸收和储存功能变化致排便模式改变增加大便失禁风险;直肠手术对肛门直肠功能影响直接,术后早期因局部水肿、神经功能尚未恢复等出现大便失禁情况。4.2盆腔手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因操作范围接近盆底致神经或肌肉损伤间接引起大便失禁,手术中对盆腔神经丛的牵拉或损伤可影响肛门直肠神经调控功能。
五、药物因素
5.1导泻剂滥用:长期大量使用刺激性导泻剂致肠道对正常排便反射敏感性降低、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使用酚酞片等刺激性导泻剂使肠道黏膜受刺激,破坏肠道自身排便调节机制引发大便失禁,患者常有长期不合理使用导泻剂病史。5.2某些药物副作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排便的控制,镇静催眠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排便反射调控致患者对便意感知减弱或丧失;抗精神病药某些副作用干扰神经传导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致排便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