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有腰部疼痛(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但难完全消除,部位在腰部两侧肌肉、腰骶部为主且可放射至臀部等但不超膝)、腰部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不适感加剧)、肌肉紧张与痉挛(肌肉僵硬发紧,重者痉挛致剧痛)、压痛(腰部劳损肌肉有固定压痛点且与病情相关)等表现,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中老年人因退变易患,男女因不同情况有差异,生活方式不良及有腰部外伤史者易发病。
一、腰部疼痛
1.疼痛特点:腰肌劳损患者的腰部疼痛多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例如,长时间站立、久坐、弯腰劳作等情况会使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疼痛加剧;而适当卧床休息、放松腰部肌肉后,疼痛会有所减轻,但往往不能彻底消失。
2.疼痛部位:疼痛主要位于腰部两侧的肌肉区域,也就是腰肌所在的部位,通常以腰骶部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疼痛向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放射,但一般不会超过膝关节,疼痛放射的范围相对较局限。
二、腰部活动受限
1.活动范围减小:由于腰部肌肉劳损,患者腰部的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弯腰、伸展、扭转等动作时会感到困难。比如,正常情况下能够轻松弯腰触摸脚趾,而腰肌劳损患者可能无法顺利完成这个动作,弯腰幅度明显减小;在转身拿取身后物品时,身体扭转的灵活性也会降低。
2.活动时的不适感:在进行腰部活动时,除了活动范围受限外,还常伴有疼痛加剧的情况。例如,当尝试大幅度扭转腰部时,不仅扭转困难,还会出现明显的腰部刺痛或酸痛感,这是因为腰部劳损的肌肉在活动时受到牵拉或刺激,导致疼痛症状加重。
三、肌肉紧张与痉挛
1.肌肉紧张表现:患者腰部的肌肉往往处于紧张状态,用手触摸腰部肌肉可以感觉到肌肉僵硬、发紧。例如,用手指按压腰部两侧肌肉时,能明显感觉到肌肉比正常情况下更为紧实,缺乏松弛感。
2.肌肉痉挛情况:病情较重或劳累过度时,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现象,表现为腰部某块肌肉突然强烈收缩,引起剧烈疼痛,患者会突然感觉到腰部像被“抽”了一下,动弹不得,需要休息或通过放松手法才能缓解痉挛状态。这种肌肉痉挛在夜间休息时也可能发生,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四、压痛
1.压痛部位:在腰部劳损的肌肉处有固定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通常位于骶棘肌处、腰椎横突处等部位。用手指按压这些压痛点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觉,而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异常压痛。例如,在骶棘肌的某一特定点按压,患者会立刻感到腰部疼痛明显。
2.压痛与病情的关系:压痛点的位置和明显程度往往与腰肌劳损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压痛点越明显,疼痛也越剧烈;经过治疗后,压痛点的压痛程度会减轻,说明肌肉劳损的情况有所改善。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
1.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逐渐退变,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例如,50-6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下降,长期的日常活动积累容易导致腰肌劳损。而青少年腰肌劳损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长期不良的坐姿、站姿或过度运动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腰肌劳损,比如一些经常参加高强度体育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腰部肌肉过度使用,也可能发生腰肌劳损。
2.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腰肌劳损,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所差异。男性由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腰部肌肉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而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腹部重量增加,腰部肌肉需要承受更大的负荷,产后也容易出现腰肌劳损;另外,女性长期穿着高跟鞋,会改变身体的重心,使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也增加了腰肌劳损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缺乏活动,容易引发腰肌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肌肉频繁受到牵拉和负荷,也是腰肌劳损的高发人群。还有一些人有不良的坐姿、站姿,比如久坐时弯腰驼背、站立时歪斜身体等,这些不良姿势会使腰部肌肉受力不均,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另外,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腰部肌肉力量较弱,也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
4.病史方面:有腰部外伤史的人,在受伤恢复后,如果腰部肌肉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功能,或者恢复过程中腰部肌肉再次受到损伤,就容易发展为腰肌劳损。例如,曾经有过腰部扭伤的患者,在扭伤恢复后,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康复训练,腰部肌肉力量没有完全恢复,以后就可能反复出现腰部疼痛等腰肌劳损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