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中,胃肠功能紊乱与脾虚致运化失常、胃肠电活动异常有关;营养不良因脾虚致运化失职使营养缺乏;免疫系统相关疾病里,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因脾虚致气血不足、卫气不固、免疫功能受影响;代谢相关疾病中,脾虚可致肥胖或消瘦,还与糖尿病前期相关;妇科相关疾病(女性)中,月经不调是因脾虚统血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里,低血压是因脾虚致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心功能。
营养不良:由于脾虚导致运化失职,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等表现,进而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缺乏。例如,脾虚日久可能会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这是因为机体无法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代谢,长期如此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来说,长期脾虚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为敏感,脾虚会严重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制约其正常的生长进程。
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成不足,机体的正气虚弱,防御力下降。卫气不足,不能固摄肌表,易受外邪侵袭,尤其是在气候多变时,更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发现,脾虚患儿相较于正常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更高,且病程更长、恢复更慢。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脾虚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偏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例如CD4T细胞数量减少,CD8T细胞相对增多,导致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影响,使得身体抵御呼吸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弱,从而频繁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代谢相关疾病
肥胖或消瘦:脾虚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一方面,脾虚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内阻,影响气血运行,可能会引发肥胖。中医认为“肥人多痰,肥人多湿”,就是指脾虚生湿生痰,痰浊壅滞体内导致体重增加。另一方面,若脾虚较为严重,运化无力,也可能导致消瘦,因为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运化吸收,身体处于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响有所不同。在成年人中,长期脾虚导致的代谢紊乱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相互作用,比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节等,进一步加重代谢问题;而对于老年人,脾虚引起的代谢异常可能会加速机体老化,因为老年人本身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虚会使这种衰退更加明显,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代谢废物堆积等情况。
糖尿病前期:从中医角度讲,脾虚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脾虚导致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易聚而生湿化热,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津液的代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脾虚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倾向,其胰岛素分泌与作用的协调性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脾虚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提示长期脾虚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就增加了脾虚的风险,而脾虚又进一步促进了糖尿病前期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妇科相关疾病(女性)
月经不调:中医认为脾主统血,脾虚则统血功能失常,可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月经不调的表现。例如,脾虚不能摄血,可出现月经量多、淋漓不尽等情况;同时,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会影响冲任二脉的气血充盛,进而导致月经后期、经量减少等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影响有所差异。青春期女性由于身体尚在发育阶段,脾虚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内分泌调节,导致月经初潮后月经不规律;育龄期女性如果长期脾虚,除了月经不调外,还可能影响受孕,因为冲任气血不足会影响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精卵的着床;围绝经期女性脾虚则可能加重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如月经紊乱、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因为围绝经期本身就存在脏腑功能衰退,脾虚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调节能力。
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
低血压: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脏的气血供应相对减少,心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出现低血压的情况。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在体位变化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站位时,头晕等不适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若再合并脾虚,低血压的情况可能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低血压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容易引发晕厥等意外情况,同时也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等问题。而对于年轻女性,如果长期脾虚导致低血压,可能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出现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要及时通过调理脾虚来改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