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诊断靠骨密度检测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包括不同时期采取相应措施,治疗目的是增骨密度降骨折风险,需补充钙和维生素D及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从病理角度看,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骨的健康。而骨质疏松时,这种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使得骨量逐渐减少。
二、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和男性老年期,骨代谢出现变化。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加速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加快;老年人的骨形成能力减退,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骨量逐渐减少,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高于男性。除了绝经后雌激素减少的因素外,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骨量通常低于男性,且女性骨骼相对较小、较轻,这使得在相同骨量丢失情况下,女性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相关问题。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方面:长期缺乏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影响骨健康。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如果日常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如素食者、挑食者等,容易导致骨量低下;维生素D缺乏常见于日照不足的人群,比如长期室内工作、居住在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短的人。
2.运动方面:缺乏运动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坐着办公、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等,会使骨量丢失加快。例如,经常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等)的人,骨密度相对更高。
3.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过量饮酒会干扰钙的代谢和维生素D的活化,影响骨的正常代谢过程,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性。
(四)病史因素
某些疾病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加速骨吸收;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会影响骨代谢平衡;还有一些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会影响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骨健康。
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也可累及全身骨骼。疼痛通常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时加剧,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二)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如驼背等。例如,多个椎体压缩骨折会使脊柱高度降低,身体外观发生明显变化。
(三)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比如,老年人在滑倒、咳嗽等情况下可能发生髋部骨折,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四、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
(一)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骨密度来评估骨量情况。骨密度T值是重要指标,当T值≤-2.5时,可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在-2.5到-1.0之间为骨量减少。
(二)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尿液检查可检测尿钙等,这些指标有助于辅助判断骨代谢情况,但单独依靠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骨质疏松,需结合骨密度等结果综合判断。
五、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措施
1.儿童青少年期: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每天应摄入足够量的钙,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合理摄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来获取维生素D。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运动,如跳绳、篮球等负重运动,促进骨量积累,达到理想骨峰值。
2.育龄期女性:除了保持良好营养和运动习惯外,关注自身雌激素水平,维持正常月经周期,因为雌激素对骨量有重要保护作用。
3.中老年人群: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可通过饮食或钙剂、维生素D制剂补充。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维持骨密度。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骨量变化。
(二)治疗原则
对于已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治疗目的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主要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这是基础治疗。同时,根据情况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等机制来发挥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骨折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骨折固定等,但药物使用严格遵循医生建议,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总之,骨质疏松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全身性骨病,通过了解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治疗原则等方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骨质疏松问题,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