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包括上消化道疾病、中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疾病,也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可引起大量出血,病情凶险。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表面破溃也可导致出血。
2.中消化道疾病
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肿瘤、小肠憩室等疾病,可引起中消化道出血,但相对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
3.下消化道疾病
痔疮、肛裂、肛瘘等肛肠疾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多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也可引起结肠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伴有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直肠疾病,同样可导致直肠出血。
4.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紫癜可引起肠道黏膜水肿、出血。此外,应激性溃疡、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也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