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发病早期通常72小时内规范用阿昔洛韦等作用于病毒DNA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可抑制复制等,轻至中度疼痛用对乙酰氨基酚,中至重度疼痛结合情况选阿片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用加巴喷丁等,局部保持皮疹清洁干燥,瘙痒用炉甘石洗剂,破溃用抗生素软膏,儿童治疗选安全性高方案且局部温和,老年人抗病毒及时并关注肝肾功能,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综合评估药物影响。
一、抗病毒治疗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发病早期(通常72小时内)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常用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此类药物通过作用于病毒DNA聚合酶,阻止病毒DNA合成发挥抗病毒效应,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应用能改善预后。
二、镇痛治疗
带状疱疹常伴随神经痛,轻至中度疼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中至重度疼痛可考虑阿片类药物,但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风险。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可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等机制发挥镇痛作用,有临床研究支持其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应用。
三、局部治疗
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若有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若皮疹破溃,需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局部处理需避免刺激皮疹,依皮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带状疱疹少见,治疗时抗病毒药物选择需考量体重、年龄等,优先选安全性高方案,局部治疗应温和,避免过度刺激儿童皮肤。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较弱,并发症风险较高,抗病毒治疗需及时,镇痛药物使用需关注肝肾功能影响,局部治疗要预防感染加重。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治疗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感染风险等的影响,抗病毒药物选择需权衡对基础疾病的作用,镇痛药物避免与基础疾病用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