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突发旋转性眩晕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耳部症状,其病因复杂,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还可能与精神性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眩晕症的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
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症的70%~80%,多由内耳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常见于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等。
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症的20%~30%,多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癫痫等。
此外,精神性因素也可导致眩晕症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等。
眩晕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剧烈运动、保持安静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血管扩张剂、镇静药等。
物理治疗:包括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音频电疗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因肿瘤、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的眩晕症。
眩晕症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周围性眩晕的预后较好,中枢性眩晕的预后较差。如果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眩晕症的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眩晕症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患者是眩晕症的高发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