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怎么判断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后数小时出现且可呈进行性加重,常见病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可通过妇科检查、B超等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来判断
一、原发性痛经的判断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通常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即出现,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常伴有下腹部坠胀、腰酸等不适,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增高是造成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月经初潮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易发生原发性痛经,且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影响其发作程度。
二、继发性痛经的判断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后数小时出现,之后逐渐加重,可呈进行性加重。常见的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等。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侵犯卵巢、子宫骶韧带等部位,在月经周期中异位内膜也会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肌层扩张、痉挛而引起痛经。通过妇科检查、B超等辅助检查可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从而帮助判断为继发性痛经。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其发病机制不同,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发生继发性痛经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有相关病史的女性更需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