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和内脏出血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避免外伤、控制感染等)、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还有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脾切除治疗(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无效或有禁忌证者,术后需防感染)及难治性者考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
1.皮肤黏膜出血:患者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远端,尤其是下肢,呈对称性分布。部分患者还会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在碰撞后更容易出现皮肤瘀斑。对于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黏膜出血,需警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
2.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血尿(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等。老年患者若本身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发生内脏出血时病情可能更凶险,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外伤。育龄期女性需注意避孕,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有感染因素的患者,需积极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发挥作用。例如泼尼松等,适用于大多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密切关注骨密度等情况。
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重症患者或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一些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药物,可促进血小板生成,但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3.脾切除治疗: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但脾切除后患者感染风险会增加,尤其是儿童患者,术后需严格按照医嘱预防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4.其他治疗:对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可考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药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