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表现有皮肤黏膜散在瘀点瘀斑、鼻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内脏出血有消化道呕血黑便、泌尿道血尿、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急性型多有发热,慢性型一般无明显发热但可反复发作,病程长的慢性患者有贫血表现,多数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儿童起病急出血重需防外伤,老年常合并基础病出血风险高需注意药物代谢,女性月经出血多要关注血小板对月经的影响。
一、出血表现
1.皮肤黏膜出血:为常见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瘀点、瘀斑,多分布于四肢远端,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肿;鼻黏膜、牙龈出血较为常见,轻者表现为鼻出血、牙龈渗血,重者出血较剧烈;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过多,且经期延长。
2.内脏出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道出血时可出现血尿;颅内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二、全身症状
1.急性型: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发热一般与血小板减少无直接关联,发热可能在血小板减少之前出现,也可与出血同时存在。
2.慢性型:一般无明显发热,病情进展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但可反复发作。
三、其他表现
1.贫血相关表现:病程较长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因长期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2.脾脏情况:多数患者脾脏无肿大或轻度肿大,若出现脾脏明显肿大,需考虑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
四、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急,发热较常见,出血症状往往更为明显,需密切监测血小板水平及出血情况,由于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需注意避免外伤导致出血加重。
2.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出血风险更高,需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碰撞等导致外伤出血,同时需关注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若涉及药物治疗时),因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3.女性患者:月经出血过多时需重点关注血小板水平对月经周期和出血量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月经出血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