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见小脑等神经细胞变性缺失,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病因是特定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致蛋白结构功能异常,早期下肢起病渐累上肢,进展有构音障碍等表现,依致病基因分多型,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查体及基因检测,治疗为对症支持,儿童需尽早康复干预并监测,成年要注意安全防护及定期评估病情。
一、定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脑、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细胞变性、缺失,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临床表现。
二、病因
主要由特定基因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如ATXN1、ATXN2等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多始于下肢,出现行走不稳、易跌倒,步态呈蹒跚状,随病情进展逐渐累及上肢,表现为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
2.进展表现:可出现构音障碍(说话不清、语调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震颤),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吞咽困难、肢体震颤、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
四、分类
依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常见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2型、3型等,不同类型在起病年龄、临床表现侧重等方面存在差异。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家族遗传史、发病及进展情况。
2.神经系统查体:评估共济运动、肌力、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
3.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测序明确是否存在相关致病基因的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六、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例如针对共济失调可进行康复训练以维持和改善运动功能;对于构音障碍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语言康复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尽早开展康复干预,因该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康复训练有助于最大程度维持运动功能,同时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关注认知等方面的变化。
成年患者:需注意生活中的安全防护,如避免在不平坦或危险环境中独行,防止因共济失调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以监测病情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