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常见妇科症状,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等,有疼痛特点,如多自来潮后开始、第1日最剧等,有全身症状(恶心呕吐等)和精神心理症状(焦虑抑郁等),分原发性(生殖器官无病变,与前列腺素有关)和继发性(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性加重、子宫腺肌病经量多经期长且痛经渐重,育龄期有性生活史出现继发性痛经需警惕妇科疾病及时就医)
疼痛特点: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痛经表现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痛经可能因对疼痛更敏感而感觉疼痛程度相对更明显;育龄期女性痛经原因多样,如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相关;围绝经期女性痛经需警惕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伴随症状
全身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生活方式方面,若女性经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会加重全身不适症状,比如长期熬夜的女性在经期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加重的情况。
精神心理症状:部分女性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精神心理症状。对于有既往痛经严重病史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因为长期受痛经困扰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不同类型痛经的特殊表现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升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即疼痛逐年加剧,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开始前1-2日出现,月经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对于有性生活史的育龄期女性,出现继发性痛经时需警惕妇科器质性疾病,应及时就医检查。